IDC近日發布了《中國自動駕駛汽車市場數據追蹤報告》,追蹤L2級別及更高級別自動駕駛乘用車市場產量,從品牌、車型、自動駕駛系統、計算平臺、傳感器組等維度分析了中國自動駕駛乘用車市場的規模、競爭格局、重點技術趨勢與市場機會。
自動駕駛已被納入國家級戰略,自動駕駛技術發展良好,許多科技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已經建立起技術優勢,汽車廠商與科技公司正積極開展合作。目前在乘用車市場上實現落地的自動駕駛技術處于L2級水平,市場滲透率正穩步提升。
針對這一市場中已經上市的車型,IDC《中國自動駕駛汽車市場數據追蹤報告》追蹤的維度包括:
品牌與車型:傳統OEM車企以增強駕駛安全性為主要目的裝配駕駛輔助功能,部分豪華品牌從自動泊車功能入手切入自動駕駛市場;自主品牌與互聯網大廠、AI科技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開展了大量合作;新能源車型“三電”系統的控制邏輯更加簡單,對電壓和電流的控制更加靈敏,便于自動駕駛需要系統實現對車輛的精準和快速控制
自動駕駛系統、計算平臺與傳感器組:L2級自動駕駛乘用車市場中,僅有兩成左右實現了自動駕駛域通過主控芯片集中控制;就計算平臺而言,主流模式是主機廠與第三方平臺公司合作;傳感器方面截至2022年一季度市場上的存量車型以使用攝像頭加毫米波雷達為主,激光雷達正逐步進入市場
高階駕駛輔助功能及其它:導航輔助、指示變道等在L2級自動駕駛基礎上更進一步的功能正在市場上逐步滲透;多數L2級自動駕駛乘用車能夠在不同程度上實現OTA在線升級,部分車型可通過OTA實現向L3級自動駕駛的跨越
目前市場上L3級自動駕駛技術已相對成熟,待相關法規進一步完善即可實現落地。L4級自動駕駛測試數據的積累也正在加速進行。未來隨著更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,IDC《中國自動駕駛汽車市場數據追蹤報告》將進一步覆蓋相關車型。
IDC中國智能汽車領域研究經理王博指出,隨著自動駕駛的普及,軟件在汽車行業產品力競爭中所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加,其所要求的迭代速率遠超過傳統汽車時代的硬件產品。車企及技術供應商需要減少軟硬件間的耦合,提升開發工作的模塊化與開放性,以維持自身在市場競爭中具備差異化優勢。
(文章來源:IDC咨詢)